📚 Chapter 7:把興趣變成品牌,從自學到創業的硬派斜槓之路

興趣可以變成事業嗎?還是終究只是興趣? 博嵩,一位硬體工程師 x 創客品牌職人,從光華商場的門市人員開始,靠著 自學電子學、拆解耳機、修理設備,一路成為音響工程師,最後更創立了 Naimu Sound Laboratories,投入高端音響擴大機市場。他沒有傳統名校光環,卻用 熱情 + 技術 + 商業思維,在競爭激烈的硬體市場殺出一條路。

📚 Chapter 7:把興趣變成品牌,從自學到創業的硬派斜槓之路

興趣可以變成事業嗎?還是終究只是興趣?

博嵩,一位硬體工程師 x 創客品牌職人,從光華商場的門市人員開始,靠著 自學電子學、拆解耳機、修理設備,一路成為音響工程師,最後更創立了 Naimu Sound Laboratories,投入高端音響擴大機市場。他沒有傳統名校光環,卻用 熱情 + 技術 + 商業思維,在競爭激烈的硬體市場殺出一條路。

💡 創業一定要大資本?他如何靠一筆「紓困貸款」開始第一批產品?
💡 從門市人員變工程師,自學如何超越科班出身?
💡 創業遇到困境,如何判斷該堅持還是該停損?
💡 市場競爭激烈時,小品牌該如何找到自己的藍海?

這一集,不只是創業的故事,更是斜槓與個人成長的實戰分享。如果你曾想過「要不要把興趣變成事業?」那這一集,會讓你重新思考你的選擇! 🎧 立即收聽!

(由左至右)主持人Joey, Dennis 與本期受訪者博嵩 | 硬體工程師 x 品牌創客職人

🎧 C7-1  從資訊賣場員工自學變工程師,品牌創客的硬派斜槓之路! | 博嵩 x 硬體工程師 x 品牌創客職人

你是否曾想過,把自己的興趣做成一份事業?博嵩從光華商場的門市人員,到成為音響工程師,再到創立個人品牌「Naimu Sound Laboratories」,這一路的轉變,不僅來自於熱愛,更是來自於不斷的自學與挑戰。

在本集訪談中,博嵩分享了他如何從對耳機的興趣,踏入電子學領域,並透過自學累積專業知識,最終成功在音響業界站穩腳步。他談到,當學校的課程無法滿足他的學習需求時,他選擇自行研讀清大、交大的開放式課程,讓自己擁有更強的基礎。

創業的契機則來自於對市場的觀察與需求。他曾投入耳道式耳機市場,針對剛出社會、預算有限的發燒友,設計高性價比產品。然而,面對大陸品牌競爭,他選擇轉向擴大機市場,專注於開發更獨特且有價值的產品。

本集將帶你深入了解: ✔ 從興趣到職業,如何透過自學彌補正式教育的不足?如何在硬體工程領域站穩腳步,開發自己的品牌?創業初期如何選擇市場定位,並找到適合的客群?如何與一線大品牌競爭,在市場中殺出一條血路?

🎧 如果你也曾想過把自己的興趣變成事業,這一集會給你滿滿的靈感與實戰經驗!

本集摘要

1️⃣ 門市工作學習音響知識
2️⃣ 自學電子學進入音響工程領域
3️⃣ 興趣驅動品牌創業決定
4️⃣ 耳道式耳機市場競爭激烈
5️⃣ 音響產品定位發燒友市場
6️⃣ 大品牌競爭導致產品策略調整
7️⃣ 擴大機開發作為新市場突破
8️⃣ 創業與本業平衡時間管理
9️⃣ 自學工程技術建立專業能力
🔟 品牌鋪貨台北與台中實體店面

🎧 C7-2 短期內無法獲利時,興趣該是讓副業撐下去的動力嗎?

在創業與專業領域之間找到平衡,是許多斜槓人士的共同挑戰。本集邀請到 博嵩,一位 硬體工程師 x 品牌創客職人,分享他如何在電子學領域中成長,從興趣到專業,從副業到品牌經營。他的學習模式並非傳統的學院派,而是透過「帶著目的學習」,先設定目標,再逐步累積知識與技能,最終將興趣轉化為事業。

在討論 斜槓專業化 的挑戰時,博嵩提到:「第四階段最具挑戰性,因為涉及商品化與財務評估」。從早期的耳道式耳機設計到轉型專注耳機擴大機,他學習如何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定位產品、尋找目標客群,並應對財務壓力。創業的過程不僅是技術累積,更是市場敏銳度與資源管理的考驗。

此外,他與其他受訪者也探討了 斜槓對個人價值的影響——是妥協還是放大?對於博嵩來說,斜槓不僅讓生活變得更充實,同時也帶來焦慮與挑戰。「在斜槓的過程中,應該保持興趣導向,否則短期內無法獲利時,很容易放棄」。這集內容適合所有對創業、音響技術、品牌經營或斜槓生活有興趣的聽眾,一起來聽聽,當興趣成為事業時,會帶來哪些挑戰與成就感?

本集摘要

 1️⃣ 門市工作學習音響技術
2️⃣ 自學電子學進入硬體工程領域
3️⃣ 興趣驅動創業品牌的決定
4️⃣ 從耳道式耳機轉型專攻擴大機
5️⃣ 市場競爭導致產品策略調整
6️⃣ 財務壓力下的創業決策
7️⃣ 副業與本業時間管理的平衡
8️⃣ 學習應該是目標導向的,不是無止境累積
9️⃣ 創業不是技術競賽,而是市場競爭
🔟 短期內無法獲利時,興趣才是副業的支撐點

🎧 這一集,讓你看到當興趣成為事業時,會遇到哪些現實挑戰!

🎧 C7-3 副業創業不燒錢?看看硬體創業者怎麼省錢又存活!

創業不僅需要技術,還需要對市場的敏銳度與商業策略的掌握。本集《不想上班實驗室》邀請到 博嵩,一位 硬體工程師 x 創客品牌職人,分享他在台灣創業的現實挑戰,以及如何從興趣出發,一步步將副業轉化為品牌。

🚀 創業者需要面對哪些關鍵挑戰? 🔹 資金與場地:硬體創業需要大量資金,而台灣創業者很難負擔開模費用與高額租金。博嵩分享他如何透過 使用現成機殼改造 來降低成本,並借助股東支援來解決場地問題。 🔹 募資的選擇:許多創業者利用群眾募資,但博嵩認為 募資應該是為了支持未完成的計畫,而非已完成產品的預售,因此選擇自行累積資金,避免市場上的誤導。 🔹 市場定位:他強調「小公司無法與大企業競爭價格,應該在市場縫隙中找到藍海」,因此他的品牌選擇 中價位且功能適中的產品,並持續觀察市場存活案例來調整策略。

🔍 創業到底是夢想,還是現實的磨練? 這集不只是關於技術,更探討了 如何平衡創業與正職,如何在有限資源下 找到市場空間,以及在創業過程中如何應對 焦慮與挑戰。如果你對產品開發、硬體創業或品牌經營有興趣,這集會給你 現實的視角與寶貴的經驗分享

本集摘要

 1️⃣ 產品開發需要市場敏感度
2️⃣ 募資應該支持未完成的計畫
3️⃣ 創業初期資金與場地是關鍵問題
4️⃣ 財務壓力影響創業決策
5️⃣ 興趣是副業創業的最大動力
6️⃣ 小品牌需要找到市場縫隙
7️⃣ 產品策略應該設定合理的價格區間
8️⃣ 創業需要熱情,才能克服困難
9️⃣ 市場競爭需要靈活的產品定位
🔟 副業創業可以增加成就感,但也帶來焦慮

Naimu Sound Labs的耳機擴大機 SAPHA Premium $16000

🎧 這一集,讓你看到當創業遇上現實,會發生什麼事!

🎧 C7-Bonus 創業的第一桶金,真的可以用2萬塊啟動嗎?

在創業的世界裡,並不是所有的開始都能帶來成功,但每一次的嘗試都可能成為下一個轉折點。本集《不想上班實驗室》花絮集,帶你走進 博嵩 的創業故事——從最初的耳機開發,到最後轉向擴大機領域,他的旅程充滿了意外、學習與不斷的選擇。

🎵 音響的世界,真的需要天賦嗎? 博嵩分享,音質鑑賞的提升,就像品味美食或高解析度照片,需要時間與經驗的積累。大多數人都是透過「朋友的引導」才開始對音質有更深的理解,而真正的發燒友,往往是從低音入門,再逐漸發現中高音的細節之美。

💰 創業的第一步:從紓困貸款開始 創業需要資金,而博嵩的創業啟動資金,竟然來自一筆朋友的 紓困貸款。最初,好友博儒投入兩萬塊,開發耳機產品,試圖在市場中找到一席之地。然而,市場競爭激烈,耳機項目最終沒有成功,但這次經驗卻為他的下一步奠定了基礎——轉向擴大機開發。

🔍 停損與轉型:如何知道該放手? 創業最大的挑戰之一,是知道何時該停損。當耳機產品面臨市場挑戰時,博嵩選擇果斷停損,將未賣完的產品分送給朋友,至少讓這批產品發揮最後的價值。而他的創業夥伴也分享,選擇合作夥伴時,不只看技術,更要觀察這個人是否主動行動,而非等待指令,因為創業是需要 自驅力 的。

這集不只是關於音響與創業,更是一場關於學習、選擇與堅持的旅程。如果你對創業、產品開發、或是音響領域有興趣,這集將讓你看到更真實的挑戰與轉折!

本集摘要

1️⃣ 音質品味需要時間與經驗培養
2️⃣ 低音是初學者最容易聽出的特點
3️⃣ 創業資金竟來自紓困貸款
4️⃣ 耳機市場競爭激烈,轉型擴大機領域
5️⃣ 創業最難的是選擇停損點
6️⃣ 合作夥伴需要主動行動,而非等待指令
7️⃣ 市場競爭需要找到獨特定位
8️⃣ 兩萬塊啟動資金足以開始第一批產品
9️⃣ 創業初期靠朋友支持來減少成本
🔟 產品策略選擇中價位市場,避免低價競爭

🔹想了解更多 Naimu Sound Laboratories

Blog | https://naimu-sound-labs.medium.com/
Facebook | 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p/Naimu-Sound-Laboratories-100064144502522/
Ruten | https://www.ruten.com.tw/item/show?22410974161849

🔹收聽平台

🔹以下了解更多不想上班實驗室

官方網站: https://www.offworklab.com
Facebook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offworklab
instagram:https://www.instagram.com/offworklab
Threads:https://www.threads.net/@offworklab

Read more

📚 Chapter 14 Podcast節目怎麼做才動人?這次輪到廣播人和剪輯師說話

📚 Chapter 14 Podcast節目怎麼做才動人?這次輪到廣播人和剪輯師說話

當我們錄完第一季的第57集,也終於來到這場節目的「期末檢討會」。 我們邀請了警廣金鐘DJ士玶與剪輯師汪賊,一起開誠布公聊聊節目的製作過程、來賓挑選、節奏結構與主持人話太多這件事。 這集沒有教你怎麼變現,卻真誠分享了:一檔青澀但用心的節目,是怎麼一步步長出樣子的。 適合每個期待經營Podcast、想找夥伴一起玩真的你收聽。 👂 如果你曾有做節目的念頭,這一集,歡迎你偷偷打開。

By offworklab
📚 Chapter 13 越高壓的工作,越需要強度快樂來平衡—Lisa的三社團斜槓人生 | Lisa/林映如/麥桿菊 x ESG節碳軟體商務總監 x 運動社群經營

📚 Chapter 13 越高壓的工作,越需要強度快樂來平衡—Lisa的三社團斜槓人生 | Lisa/林映如/麥桿菊 x ESG節碳軟體商務總監 x 運動社群經營

不想上班實驗室Ch13受訪者Lisa,從外商商務開發到運動社群經營,Lisa用14年時間,不是為了副業變現,而是為了讓工作與熱情並行。她把每一個週末變成與兒子的回憶,也變成自己與社群共創快樂的出口。壁球、登山、吃飯、桌遊、荒野講師──每一個斜槓都是她回應高壓職場、照顧內心能量的方式。這四集,帶你看見一個單親媽媽如何在現實與夢想間,穩穩走出屬於自己的路,並用行動證明:人生可以不用上班式的過,卻活得更真實、更燦爛。

By offworklab
📚 Chapter 11:斜槓財經自媒體的代價:流量焦慮、黑粉圍攻,還有深夜的孤獨 | 股科醫生Dr. Eric x 外商PM x 財經自媒體

📚 Chapter 11:斜槓財經自媒體的代價:流量焦慮、黑粉圍攻,還有深夜的孤獨 | 股科醫生Dr. Eric x 外商PM x 財經自媒體

從外商 PM 到自媒體創作者,「股科醫生」Eric 用親身經歷告訴我們,斜槓人生從來不是一條簡單的路。這一系列專訪,帶你走進他的創業起點、低潮撞牆期、流量焦慮、法規挑戰與初心堅持。Eric 沒有天生的優勢,只有面對煎熬時的堅持與調整。他分享第一筆交易的緊張心跳、被黑粉追罵的無奈,以及在現實規則中找到創作出口的智慧。如果你正考慮經營斜槓,這四集絕對能給你現實又溫暖的參考。

By offworklab